典型经验做法

当前位置:首页 >> 专题专栏 >> 发展新产业、培育新动能工作 >> 典型经验做法

法库:腰达房村产业发展托起乡村小康梦

编辑:省人社厅刘宇娇

来源:沈阳日报

时间:2017-11-02

  走进法库县包家屯乡腰达房村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,路在变宽,房在变靓,村在变美,处处呈现出一派美丽乡村建设的喜人景象。

  腰达房村地处法库西北部,位于县政府驻地西50公里科尔沁沙漠南缘,沙化比较严重,土质贫瘠,是“四山半水五分田,半分道路和庄园”的丘陵平原相间地区,曾经十年九旱。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下,腰达房村正在营造一个山清水秀、柳暗花明的生活环境。

  乡村小传

  腰达房村地处法库县西北部,位于县政府驻地西50公里。全村有450户,1660人。目前,该村已引进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架豆、花生、辣椒等作物,为调整作物种类、储备种植技术,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。

  驾车路线

  从南北快速干道进入虎石台大街,行驶近23公里后进入沈康高速,行驶约40公里后,靠右前方行驶进入陶屯互通,随后进入京沈线,行驶24.5公里后右转进入秀西线,再行驶7.4公里后随即到达。

  国道叶元线横穿腰达房村,交通非常便利。过去的腰达房村以种植玉米、小麦、土豆为主,一户人家一年的收入平均不到4000元。以前种植蔬菜主要是满足自己吃,而且是露天单季蔬菜,即便是有零星的大棚蔬菜种植户,也由于种植技术不成熟、没有形成规模、蔬菜销路不稳定等原因,村民收入没有保障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

  宜居乡村建设开展以来,腰达房村抢抓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,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,促进群众脱贫致富为重点,以建设宜居乡村示范村为目标,努力寻求新发展。村会计毛旭锋是村里尝试蔬菜新科技的“第一人”,他今年土地流转了30多亩地,尝试“菜复菜”的种植方法。在他的蔬菜基里,这里的农户有的在采摘番茄、芹菜和辣椒等蔬菜,有的开始对蔬菜秧苗浇水灌溉,还有的正在将黑色地膜盖在土地上。毛旭锋说,“春天种上美国品种的西红柿,收获之后种精品小蔬菜,之后再接上小芹菜,一年种上三茬蔬菜,绝不让土地闲着。”

  “借宜居乡村建设的东风,才有你看到的新变化。”腰达房村老书记孟宪生笑呵呵地说。和孟宪生一起走在宽敞的水泥路上,街道两边随处都能看到黄澄澄的玉米在栅栏里堆成垛,好似一座座黄金塔;堆在村民屋檐下的,红的是辣椒,黑的是向日葵瓜子,绿的是架豆种子,如同一个个微笑的小财神,嘻嘻哈哈地诉说着丰收的好年景。

  孟宪生介绍,最近几年村里收成一年年地好起来,钱袋子也鼓起来了。“现在村民忙点,但是挣得也多,一年下来能挣到十几万元,跟原来的日子完全不能比啦!”孟宪生说,像毛旭锋这样的大面积种植蔬菜的农户越来越多。辣椒、架豆等蔬菜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,其中辣椒种植甚至超过2000亩。“这得益于土地流转,现在土地的利用率更高,消费者对有机蔬菜和水果的需求很大,今年夏天,我们的蔬菜一度供不应求。”

  环境变化大未来蓝图更美

  种菜富裕起来的村民对改善人居环境的愿望十分迫切。

  村民们积极参与村容村貌、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建设,建成了腰达房村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广场,并配置了健身器材、图书室等,在村内和进村道路两侧栽植绿化树4000株。三年来,腰达房村改造主巷道两侧旧墙5300米,硬化村内主干道2300多米,改造危旧房20户,建成垃圾池2个,设置垃圾箱20个,安装路灯150盏。通过宜居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,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。

  物美景美更要人美。该村在宜居乡村建设中,注重培育乡风文明,以“文化墙”为载体,让村里一面60米的旧墙变成美观又会“说话”的村规民约墙,成为一道亮丽风景。

  “建设好,新农村,本条约,要牢记;爱国家,爱集体,跟党走,志不移;用科学,谋生计,勤劳作,同富裕……”村民李祖建站在文化墙前熟练地朗读着。